人間福報
2009/2/13
記者 羅智華 專題報導

台灣豐富的海洋生態如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絕妙傑作,是潛水客心中的「海底天堂」;尤其是多彩多姿的珊瑚礁生態,更為海底世界增添不少丰采。

然而,這樣美麗動人的海洋生態卻在近年有了不一樣的轉變,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等環保團體日前發表的「台灣珊瑚總體檢報告」發現,台灣海域近十年來的珊瑚覆蓋率有「每況愈下」的趨勢,有愈來愈多的珊瑚礁海域遭到汙染與破壞,燦爛風貌不復以往。

在 報告結果中,最讓專家學者與環保團體憂心的是近年在綠島與蘭嶼海域迅速蔓延與擴散的「珊瑚黑病」,調查發現,這些海域的活體珊瑚正被一種不知名的黑皮海綿 體快速覆蓋,從外觀看起來就如同是一塊黑布蓋在珊瑚礁上,不但會讓珊瑚礁「黯淡無光」,還會導致珊瑚礁因為無法順利行使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對珊瑚礁生態 造成極大的威脅與傷害。

珊瑚黑病成因至今仍是謎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顧問陳昭倫表示,從2006年開始,研究人員就發現在綠島附近海域的珊瑚礁出現被黑皮海綿體覆蓋的現象,且每年以三十至四十公分的覆蓋面積快速成長,嚴重破壞該海域的自然生態,如果不想法子「亡羊補牢」,日積月累下來,後果不堪設想。

為何會突然出現「珊瑚黑病」?陳昭倫表示,真正的原因迄今仍是個謎。還未經過科學家確切證實。但根據專家學者近年來的研究與推測,導致珊瑚黑病的可能成因包括有「全球氣候變遷」、「海水溫度升高」、「水質優養化」、「生態系食物鏈失衡」、「海水汙染」等因素。

事實上,「珊瑚黑病」並非台灣獨有。陳昭倫說,早在1985年日本就曾發現琉球海域的珊瑚出現感染「黑病」的情況,而類似的病兆也曾在美國關島的海域看過。

陳 昭倫表示,「黑病海綿體」輕薄得像一塊黑布般,摸起來的感覺有點像海綿薄膜,檢測後發現當中含有藍綠菌的成分。藍綠菌是一種新的細菌,迄今還未經過科學家 的正式命名。他強調,雖然「珊瑚黑病」的確實成因還不了解,但卻不能不力挽狂瀾。陳昭倫表示,台灣應該傾全力消除一切可能的汙染源,像是工廠廢水與家庭汙 水等,以避免珊瑚礁的破壞窘況更「雪上加霜」。

除了珊瑚黑病外,另一個讓環保團體憂心忡忡的現象就是珊瑚礁魚類的快速減少。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表示,這次調查的所有海域都看不到大型指標性魚類,像是石斑、鸚哥魚等珊瑚礁魚類以及大型的無脊椎生物如龍蝦、法螺、海參等。

陳昭倫表示,鸚哥魚、小丑魚等珊瑚礁魚類是與珊瑚礁共棲共生的重要魚類,不但是珊瑚礁生態的一環,也擔負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責大任,政府當局應將珊瑚礁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列為「野生動物」進行保護,而不只是「海鮮食物」,才能避免珊瑚礁魚未來面臨消失殆盡的悲慘命運。

應立法保護珊瑚生存權

此外,陳昭倫也呼籲,相關單位應正視氣候變遷對台灣珊瑚礁的威脅,除了要積

極推動各產業的二氧化碳減量,降低海水酸化與海溫暖化對珊瑚礁生存的影響外。更需要立法來保護珊瑚礁。他強調,我們應該將珊瑚礁視為「生命體」,而不是會擺動的「石頭」,珊瑚礁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具有不容被剝奪的「生存權」,如此才能確保海洋生態能永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俊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