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好讀(9月號)/採訪 劉梓潔

公共電視頻道每週四晚間十點播出的《紀錄觀點》節目,雖僅占眾多頻道與眾多節目中的一時段,六年來的累積與推動,此節目不僅是許多記錄片的誕生之地,亦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新銳導演。如楊力州的《新宿驛,東口以東》、簡偉斯與郭珍弟的《跳舞時代》、以至今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無米樂》與最佳紀錄片《獼猴列傳》……許多觀眾耳熟能詳的紀錄片,首次播出都是在這個每週短短一小時的節目。

《紀錄觀點》資深製作人馮賢賢,即是這個「台灣唯一的專業紀錄片節目」的幕後重要推手。「《紀錄觀點》希望能做到的,不僅只是提供紀錄片的播映頻道,而是希望能夠深化一個時代的文化論述」,她舉例,《跳舞時代》與《無米樂》的成功,一部分的原因,其實應歸功於這兩部片都牽引出台灣人民消失的記憶,透過豐富的影像語言,與真實人生衝撞產生爆發力,再經由網路分享、傳送觀影心得,漸漸帶出一個社會真正願意分享、追求的價值觀。又如《紀錄觀點》製作的教改系列報導紀錄片《魔鏡》與《吶喊》,貼身拍攝中學校園生活,批判教改缺失,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撻伐,「表達觀點,產生文化影響力,本來就是紀錄片的社會職責」,馮賢賢這樣認為。

近幾年來,日韓劇、偶像劇、通俗連續劇在台灣鞏固了收視族群,這些流行的、消耗的影像,每日在電視頻道上定時、大量播送,製造話題;相較之下,紀實性的、議題取向的節目,播映空間則相當有限。馮賢賢擔憂地指出,「對一個國家而言,世代共同的影像記憶是很重要的」,但光是靠公視每週播出五十七分鐘的《紀錄觀點》,仍很難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有感於此,《紀錄觀點》計畫將適合的紀錄片推上院線,由全省戲院檔期映演,來補足紀錄片不容易被看到的缺憾,《無米樂》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紀錄片要由公共頻道進入商業映演,「宣傳行銷、成本計算、收支平衡,那一套都要學會」,馮賢賢說。此外,推動紀錄片上院線,亦是想藉由這些能引發情感共鳴的片子,把觀眾再度找回戲院看國片,重振國片信心。

《紀錄觀點》除全年開放紀錄片工作者提出委製企劃案,或洽談紀錄片播映權外,近年亦舉辦「短片觀點」甄選,入圍者可獲二十萬拍攝資金,《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即是由此競賽嶄露頭角。此外,最近又重新續播二○○二年曾播過十七集的《觀點360°》節目,希望藉由國際的優秀紀錄片,傳達更多不同的觀點與聲音,為台灣觀眾訴說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故事。 

其他文章請見誠品好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俊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