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社子島變成台灣曼哈頓後,應該也會經典重現這次「水淹曼哈頓」的景象。
如果要不淹水,只有在社子島週圍築起至少6公尺的堤防。
這樣與水岸的疏離感,真的是台北市民想要的嗎?
水岸縱深都更 淡水河更親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today-house1.htm
記者張瑋欣/專題報導.攝影
河流,是文明的發源地,不僅擁有交通聯繫的作用,也串聯起人類的文化流動和情感記憶。水岸都市,是以自然水域為軸線孕育的都市設計,它經常必須突破行政區域的僵化格局,以自然和人文觀點放眼全局。以橫跨新北市和台北市的淡水河為例,便需要整合大台北跨縣市的資源。
著名岸都 豪宅聚落
國際上,著名的水岸都市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也是現代的都會特區和豪宅發展聚落,在歲月的輪轉中吸引無數觀光客前往。如古老的巴黎塞納河,右岸是商業金融匯集處,左岸則是思想激盪的搖籃。目前國際上著名的水岸都市計畫,以日本東京多摩川「東玉子二川都市整合開發計畫」為典範之一,這個計畫將多摩川附近的高灘地及河濱公園區依照自然空間與人文空間進行區分,規畫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市民的觀感和想法,獲得國際好評。另外,紐約曼哈頓也是著名水岸都市指標。曼哈頓東岸的哈德遜河畔擁有36個碼頭,著名的時報廣場乃居哈德遜河公園的心臟地帶。而哈德遜河畔的景觀豪宅,則是紐約富裕的象徵,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富豪競相搶購。
曼哈頓計畫 兩都並進
以國際水岸都市為標竿,「淡水河曼哈頓計畫」應運而生。計畫召集人之一的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指出,以「曼哈頓」為名,是希望朝紐約曼哈頓看齊。「淡水河曼哈頓計畫」隸屬「大台北黃金雙子城」發展計畫的重要環節,整合淡水河左岸(新北市)和右岸(台北市),透過兩岸沿線縱深200公尺內進行都更,採取2倍容積獎勵提供國宅和青年住宅,並整合土地、交通、教育、娛樂等資源,使淡水河兩岸可各取所需,截長補短。
以歷史來看,淡水河右岸早在17世紀,即是重要的港口,19世紀在「北京條款」中即被視為國際商港,加上轄區隸屬台北市政府,擁有豐富的資源進行親水規劃,灘地都已經完成徵收,公有灘地的規劃和建設都較為容易。淡水河右岸的腳踏車道已是成功案例,起點自華江橋開始,終點於社子島的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全長約12公里,沿途風光明媚,帶給市民許多樂趣。
相較右岸,隸屬新北市的淡水河左岸則發展較遲。總體來說,尚有許多待加強之處。李四川指出,新北市目前的灘地多屬於私有地,政府不易整合規劃。目前雖可採用「土地容積移轉」方案,政府和地主達成協議,以建物容積來交換土地所有權。但李四川強調,在財報法和公債法還沒改變之前,這樣做法只能小部分實施,尚未能普及。
河水去汙 更加親民
過去,親水無法實踐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過去淡水河的汙水排水處沒有接管,髒汙垃圾直接傾倒在河的兩邊,散發出強烈臭氣。台北市大概民國60幾年開始,新北市則大約在民國80幾年開始接管,淡水河的水質開始有了改善。32家違法的新店溪和大安溪砂石場被掃蕩之後,SS(懸浮微粒)已經從1萬多降低到20幾,汙染大幅降低,並且連續6年都保持優良的水質控管。
阻礙親水的另一原因,就是河岸高聳的堤防,隔絕了視線和行走動線。這樣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是使用陸橋,從基地跨過堤防延伸至灘地,完成親水功能。遠雄建設專案經理吳亞芳指出,由遠雄耗資3億多元,由李祖原建築團隊興建的中和重劃區陸橋,目前已捐贈給新北市政府,讓市民可以輕鬆走過陸橋,享受新店溪的親水樂趣。和一般陸橋比較不同的是,此座陸橋的橋身大概有3到10公尺的寬度,反而比較像一個觀景平台,居民可以在其上行走觀賞風景。
除了陸橋的方式,另一種親水的作法,是以島丘式重畫法,將建物的土方填成和堤防同高,堤防將不再建構成親水閣閡,如法國巴黎塞納河岸兩旁的房子都建築在堤防上,人便可以直接下堤防進行親水活動。目前華中重劃區和新北市的蘆洲市即是採用此做法,填高堤防並在其上造屋,原來堤防旁邊的環河道路就變成地下室,還可以在不佔用原有地面的情況下,增添停車場的空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