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天朋友去墾丁社頂公園,見到了螢光蕈
當時和眾人討論了發螢光的機制
回來上網發現,目前學界對於此機制也沒有明確的定論...
且將我看到的文章與眾人分享之。



後記:
因為當時是夜拍,又要用很長的曝光時間才能將螢光的拍出來
所以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在拍蕈
但拍得好的卻不多
這二張是洪小健拍的,其中夜中發光那長是眾人當中拍得最好的
連蕈褶的紋路都拍得出來喔!!
(感謝洪小健提供照片)
--
發光真菌 生態界之謎 (民生報 2001.6.6)
(記者施豐坤/南投報導)
 
  螢光蟲的熠熠螢光燦爛了黑夜。事實上,在台灣的夜幕中,除了螢火蟲外,至少還有四種會發光的蕈菇植物,默默的為黑夜增添光彩。
  早在西元前三百八十二年,亞理斯多德就發現有些樹木上會發出螢光,但直到十九世紀才證實,是附生在樹上的真菌所致。世界上已記錄的發光真菌共九四十二種,台灣一直未針對發光植物進行過研究,目前僅知至少有皮傘、叢傘絲牛肝菌、黃緣螢光小菇及螢光蕈四種發光菇蕈,但植物學者研判,台灣地區會發光的真菌可能不止四種,只是未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調查和記錄而己。

  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研究生林穎明表示,台灣發光真菌的存在,只是被一些從事夜間田野調查的人所發現加以記錄,即使在國外也極少相關的研究。發光真菌可說是生態界的一個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黃秀雯表示,台灣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都可以發現發光真菌,像是皮傘就經常成片在竹林裡頭出現,很多天未亮就到竹林採收竹筍的農友,經常誤以為是鬼火,被嚇出一冷汗。

  林穎明觀察螢光小菇,發現螢光主要是由子實體所產生,並且以蕈傘所產生的光最強。他表示,螢光蕈發光的目的並不清楚,但很可能是為了繁衍下一代,吸引一些夜行性昆蟲前來將身上的孢子散播出去。

  黃秀雯則指出,根據日本學者針對日本螢光蕈所做的研究,認為發光物質可能是一種能量的釋放,主要來自螢光蛋白質,剛好其能散發出來的就是冷光。

  黃秀雯也指出,發光菇蕈發光有一定的機制,受溫度及濕度的影響很大,有些從開傘發光到凋謝,只有短短的幾小時或二、三天,增加研究的困難度,這也是為何有閞發光真菌研究一直無法突破的最重要原因。

---
蕈為什麼會發光? (科學月刊)

夏子賢 ( 廣西新民食用菌推廣中心 )

在自然界中,特別是熱帶的雨季叢林,每當夜幕降臨,有許多生物都會自身產生螢光。如螢火蟲、甲蟲、鳥類的羽毛乃至樹木等,展示與眾不同的風姿,給寂靜的叢林夜色增添了幾許生氣。只可惜,了解發光生物及其機制的人並不多,更遑論了解發光的蕈類!

四十年前,德國著名作家克福柏格在巴西的熱帶叢林有過一段奇遇:

當夜幕籠罩大地,一種在當地叫做「亮女人」的鵝膏鬼傘菌,從菌帽上突然流瀉出一條條綠色的螢光,與草地上的水珠交互輝映,產生光影迷離的奇幻景象。作家親眼目睹此情此景,不禁目眩神迷,流連忘返。

當地土著將這種會發光的蕈類敬為「自然生靈之神」。

另外,在非洲的熱帶叢林裡也有一種會發光的朽樹,當地土著居民稱之為「魔鬼樹」,每到陰雨潮濕的夜晚,魔鬼樹開始發光時,人們都要在樹下擺上供品,祈求魔鬼不要危害生靈,保佑平安。其實這種朽樹會發出螢光,很可能是某種蕈類之菌絲體所發出來的。古代人對這種不常見的菌絲發光現象存在著畏懼心理,並因此披上一層濃厚的迷信色彩。蕈為什麼會發光,早在十八世紀就已引起學者的關注,並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課題。

研究發光蕈類最早的學者是日本的川村太郎,他在一萬多個真菌標本中發現只有二十多種蕈類會發光,在這些發光蕈類中,其發光部位和光的顏色、亮度都不相同。如日本側耳的發光部位在菌褶上,寄生在腐朽闊葉樹上的假密環菌,周身都發光,遠遠望去,如同停歇在樹上的螢火蟲,於黑夜中熠熠生輝。另有一種在日本叫「鳩之火」的蕈,它除菌蓋能發光外,其菌褶下的孢子粉也能產生螢光,孢子粉散落時如流星點點,十分有趣。一位日本菌物學家在野外考察時,親眼目擊了這一自然奇景,當「鳩之火」成熟孢子從菌褶中彈射出來,隨氣流飄散,閃著螢光的孢子粉如同一條變幻莫測的彩帶,在夜空中盤旋、飛舞,把方圓照耀得如同白晝,蔚為奇觀。生活在南美叢林的某些土著部落居民,在夜間經過叢林時,使用一種別具一格的「蕈燈」照明。一位目擊此景的歐洲旅行家這樣說:這種菌傘所發出的光不亞於一支蠟燭。其次,再一種就是密環菌,它的發光部位在菌絲,此類真菌多數寄生在闊葉科的腐木上。據說,在二次大戰其間,戰壕裡的戰士用一兩塊腐木放在頭盔和步槍的準星上,這樣可避免人在黑暗中相撞。在戰後日本燈火管制時期,有人曾用十幾塊腐木聚在一起,藉其輝光以供夜讀照明所需。

一般來說,發光蕈所發出的螢光,在三十公尺內人的肉眼還可感知。上個世紀有人測試過,在特殊情況下,單個子實體發出的光,一公里外肉眼仍能看到。至於它們的光波,則有橘紅、藍綠、淡藍,也有純白,不同種類的蕈發出的光波不一樣,就是同一種類所發出的光波也不相同。

至於蕈類為什麼會發光,初期的解釋認為:這是蕈類延續生命的一種本能。利用發光來引誘夜飛昆蟲,幫助孢子傳播,但這種解釋似乎不完滿,因為有些蕈類的發光部位根本不帶孢子,例如密環菌,它的發光菌絲甚至已侵入樹皮內或其他的基質之中。

為了探討蕈類為什麼會發光,只有從蕈類的發光機制去研究。早期的一些學者,希望從蕈類的細胞中找到發光的「汁液」,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十九世紀末,有學者從發光蕈類中分離出「螢光素」,才真正揭開蕈類發光的祕密。在有氧的條件下,兩種物質經過反應後才產生螢光,並以持續20-30秒的脈衝發射光波,在4-5分鐘後,光波達到最大值,肉眼完全可見。

我們知道,所有發光生物在光化學反應中都要釋放能量,就和呼吸一樣,需要氧。但呼吸時所釋放的能量呈小單位,被用來推動基本的生化過程。而生物發光時,則就需要能量的大單位釋放。由此推測,發光蕈類的發光現象很可能是其體內存在著一種多餘的或有毒的物質,藉發光將之釋放出來,以順利完成它們的生理演化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俊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