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現在還不太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樂活族。

去年看到了一篇「那個城市最樂活」的報導,列出了一些評定城市及市民樂活程度的指標,包括不吸煙、自備餐具、多吃蔬菜、少用或節省使用冷氣、是否每天吃早餐(這也能是樂活指標?)、不為小事煩燥、參與公益活動...等等,沒想到我8成都符合了所謂的「樂活」條件(除了不為小事煩燥這件事)。

不過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樂活,連7-11都辦了關於樂活的演唱會,感覺「樂活」變成了一種潮流,或者是流行。但,從樂活本身的定義來看 (LOHAS,Life 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本來就是一種最最基本的生活態度不是嗎?甚至基本到連要形容都是一種多餘的程度才是。

這些事情有什麼好拿出來成為一種流行?有人將「慢活」也視為一種樂活的態度,還說,要去京都體會慢活。那麼,在體會了之後呢? 有很多自稱是「品味人士」的人在談論樂活,感覺上像是在像一個品牌,一種「品味」,一定要跟得上潮流。

也有人在討論具有「樂活精神/樂活品味」的產品、店家或生活方式,像有機蔬菜、到鄉下走走、多閱讀書籍等等。曾經我也覺得,應該要多多支持有機蔬菜水果產品,也曾為台北市的小學生有如此多的閱讀資源而感到開心。但仔細想想,有機蔬果價錢高,大部份買得起的人,除了真的覺得要吃健康一點的人之外,可能就是經濟充裕的人吧;可是那些家裡貧困,連營養午餐錢都交不出來的家庭,誰能幫他們買到有機蔬菜?  而無印良品堅持產品是簡單、樸實與環保,被推薦為具有樂活精神,但他們的產品很貴,一個杯子要900元,我雖然有樂活精神,但我買不起。

或者,台北人可能以閱讀之城市自居,我曾在張曼娟的講座裡,發現台下的小朋友及家長們對於閱讀有著無比的能量;但回家一看新聞,山區或鄉下的孩子卻往往因家中需要人手幫忙,一下課就要去田裡幫忙,哪有時間和家長們一同念課外書? 有一個家住苗栗,被暱稱為「台灣阿城」的十歲小朋友,下課回家就要餵狗、餵豬,兼洗豬圈,他居然還會開怪手!也許他不喜歡上課及閱讀,但可能過得充實且愉快。

所以是誰來定義樂活呢?會不會變成只是有錢及有品味的人會大聲說自己很「樂活」?將來,也許除了實質上的貧富差距,還會產生「樂活層次」的貧富差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俊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